新闻动态

王安石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,一个字推敲出的千年诗魂_过程_诗句_荆公

北宋神宗熙宁八年(1075 年),55 岁的王安石第二次拜相,在赴京途中泊船瓜洲。

此时的他正处于 "熙宁变法" 的风口浪尖,变法受阻、政敌环绕,内心的焦灼与对江南故土的眷恋交织,催生了一首流传千古的《泊船瓜洲》。

而诗中 "绿" 字的推敲过程,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"一字千金" 的经典案例,折射出宋代文人对语言的极致追求。

据宋代洪迈《容斋随笔・卷八》记载,王安石初写此句为 "春风又到江南岸",写完后觉 "到" 字太板,遂改为 "过";

又嫌 "过" 字草率,换作 "入";再思 "入" 字平淡,易为 "满"……

如此反复十数次,最终圈定 "绿" 字。

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:"' 绿 ' 字既写出春风的动势,又暗含草木萌发的过程,较之前字更见精神。"

更富戏剧性的是,当时随行的书童曾目睹王安石 "夜不寐,绕船踱步,以手作写字状,忽拍舷大呼 ' 绿字佳 '" 的场景。

展开剩余76%

这个看似偏执的炼字行为,最终成就了 "绿" 字的神来之笔。

它不仅是颜色的描写,更化静为动,赋予春风以生命感,成为中国诗歌史上 "形容词动词化" 的典范。

《容斋随笔》原文

"王荆公绝句云:' 京口瓜洲一水间,钟山只隔数重山。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?'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,初云 ' 又到江南岸 ',圈去 ' 到' 字,注曰 ' 不好 ',改为 ' 过';复圈去而改为 ' 入';旋改为 ' 满';凡如是十许字,始定为 ' 绿'。"

《诗人玉屑・卷六》补充

南宋魏庆之记载:"荆公居钟山,有 ' 绿' 字之妙,盖本于谢朓 ' 余霞散成绮,澄江静如练 ',然变平板为灵动,非苦吟不能得也。"

指出王安石化用南朝诗句,却通过炼字赋予新境,体现了宋代 "点铁成金" 的诗学主张。

王安石作为江西诗派的先驱,主张 "夺胎换骨"" 点铁成金 ",强调在古人诗句基础上翻新出奇。

" 绿 "字的推敲,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。

谢朓诗中" 绿 "为形容词(" 澄江绿 "),王安石却将其动词化(" 春风绿 "),化用而不失原创,成为后世诗人效仿的典范。

宋代理学讲究 "格物致知",这种思维渗透到文学领域,表现为对语言细节的极致 "格物"。

王安石对 "绿" 字的选择,不仅是文学修辞,更是对春天物候变化的理性观察。

春风如何作用于江南?

草木如何由枯转荣?

"绿" 字精准捕捉了这一动态过程,暗合理学 "即物穷理" 的认知路径。

结合创作背景,"春风又绿江南岸" 暗含王安石对变法 "春风" 再次惠及百姓的期待。

"绿" 字的生机盎然,与他推行新政、渴望革新的心态相呼应,使自然意象成为政治理想的隐喻载体。

这种 "托物言志" 的手法,在宋代文人中极为常见,如周敦颐《爱莲说》以莲喻德。

元代方回在《瀛奎律髓》中评:"荆公 ' 绿' 字,乃诗话中万选第一字,后学当知炼字之要。"

清代王士祯《渔洋诗话》将其列为 "字因句活,句因字传" 的典范,强调 "古人炼字,必求吻合情境,非徒求工"。

"绿" 字的成功,推动了汉语中 "使动用法" 的广泛运用。

此后,"红了樱桃,绿了芭蕉" " 春风又白门前柳 "等诗句层出不穷,皆受其启发。

甚至现代汉语中的" 亮化工程 ""绿化环境" 等词汇,也可追溯至这种词性活用的美学传统。

江苏扬州瓜洲古渡至今立有 "绿字碑",刻有王安石改字过程,成为文人必访的 "炼字圣地";

中学语文教材将此典故编入 "诗歌鉴赏" 单元,要求学生分析 "绿" 字的艺术效果,使千年炼字精神融入现代语文教育。

发布于:广东省